今年一月底,我曾經寫過:「周瑜同諸葛亮係同一時代嘅傑出人物,但後世寫關於佢地文章就差天共地。即使係距離醜化周瑜嘅三國演義正式面世仲有幾百年嘅唐代,詠史詩都係集中寫孔明。最近似乎喺一本書度搵到頭緒:杜甫心中的用世典範是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諸葛亮,他對孔明的評價是三國以來最高的。此後孔明成為文明典型,或可歸因杜甫對之的推崇。而杜甫推崇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孔明是一代賢相,受到君主賞識,見用於世,而唐代卻是空有賢人而不能見用。要在安史之亂後復興,便只有像孔明一樣傑出的人物主政才有希望。(語出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第211 -212 頁。)
哦,係正統嘅問題。東吳並唔係正統,於是周瑜再精明、再傑出,英年早逝的結局再令人啘惜,後世對佢評價多數都唔會太高。但後來再演化到醜化周瑜去抬高諸葛亮嘅原因又係咩呢?又要去搵答案啦。」
已經係十二月底,我一直無搵過任何答案。但係就有一個一定唔能夠解答嘅疑問:杜甫曾經有一段長時間滯留四川。四川正好就係三國時代蜀國嘅所在地,四川民眾大槪會因為呢個歷史因素而比其他地區嘅民眾有更多關於孔明嘅傳說流傳。一代傳一代咁去到杜甫嘅時代,就出現以孔明為題嘅詠史詩。假設當年杜甫係滯居江南,接觸嘅都係有關周瑜嘅事蹟嘅話,杜甫會唔會寫有關周瑜嘅詠史詩?
廣告
發表迴響